打赢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保卫战”,需要哪些“武器”?

来源: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交易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5-03-14 阅读次数:9

       保护种业知识产权,就是保护育种创新,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近年来,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益成熟,重构创新土壤,释放创新动力。

       当今世界种业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全球正孕育着以组学技术、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

      3月21日,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将在海南三亚召开,由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赞助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论坛,将邀请黄三文、李登海、郭进考、张圣平、李慧慧、杨远柱、都汉林等院士专家聚焦种业科技创新,分享最新前沿进展。崔野韩、Yolanda Huerta、罗霞、李岩、阙旭强、谢盛辉、唐浩、张子非、陈华君等专家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发表真知灼见,共谋发展新路径。企业成为新品种保护“主力军”

       从全球范围看,强大的种业往往以坚实的知识产权保护为支撑。
       今年是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建立28周年,也是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26周年,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由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形成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2022年3月1日,新种子法正式施行。新种子法有几处重大修改,包括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扩大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环节、完善侵权赔偿制度等,进一步加强了对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基本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公约1991文本实现对接。

       中国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自2017年开始激增,在全球占比由2010年的9%提升到2020年的40%,未来这一比例还将有望增加。2023年,我国植物新品种权年度申请量达16184件、授权量达9300件,均居全球第一,其中,来自中国的申请量约占全球54%。
      数据显示,自2011年起,企业植物新品种权年申请量已经连续超过科研机构,企业育种创新积极性显著增强,成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主力军”
智慧育种加速优质品种研发

      当今世界种业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全球正孕育着以组学技术、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种业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实施生物育种科技重大项目,重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解决基础研究薄弱、核心种质与关键技术缺乏等问题,在战略基础研究、前沿引领技术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赢得新时代种业科技革命的主动权。

       智能育种能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速优质品种研发,给育种工作装上了“加速器”。这有利于提升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确保种源安全,增强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
此外,智能育种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培育出耐旱、耐盐碱、抗病虫害的作物,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业生产的环境负荷。所以,智能育种有助于实现绿色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20位院士专家输出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涉外资种子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销售总额的3%左右,农作物种子年进口量约占国内用种总量0.1%。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种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如资源保护利用还不够,一些领域育种创新特别是基础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玉米、大豆、个别蔬菜品种等竞争力还不强。这些问题不解决,很难适应今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3月21日,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特设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论坛,届时,黄三文、李登海、郭进考、张圣平、李慧慧、杨远柱、都汉林等院士专家聚焦种业科技创新,分享最新前沿进展。崔野韩、Yolanda Huerta、罗霞、李岩、阙旭强、谢盛辉、唐浩、张子非、陈华君等专家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发表真知灼见,共谋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