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小种子背后的大战略 | 一国粮食安全 系于种质资源

来源: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交易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01-15 阅读次数:114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等。怎样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本文仅摘取不再“卡脖子”,才能打赢“翻身仗”的相关问答。

记者: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种子库建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这有何重大意义?从世界种业强国的情况看,打好种业翻身仗,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粮食安全是关乎14亿人吃饭的大事,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加强种子库建设,丰富物种资源,攻克“卡脖子”技术,才能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谈得上打赢种业翻身仗。打赢翻身仗,首要的就是加快补短板。至少应在以下方面着力:

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按计划完成全国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尽快加入《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有序有效地引进种质资源;依托优势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搭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挖掘平台;推动种资源登记交流共享。

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建立和完善品种资源、技术成果有条件共享和权益按比例分配的开发利用机制;积极引进种质资源、核心技术、高端人才。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种子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出台激励政策,支持育种人才、资源、成果向种子企业流动,使企业逐步成为种业创新主体;支持创新型种子企业享受科技企业税收优惠及研发后补助等政策。

优化种业发展环境。尽快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引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UPOV91)文本内容,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保护原始创新;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image.png
河北省滦州市滦城街道邹家洼村村民在收获小麦。新华社发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教授赖锦盛:加强种子库建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打一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要积极倡导中国种业走出去,从国家层面制定平台性政策,为种业走出去保驾护航;要优化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做好种业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储备,完善种业政策监管体系,保护创新主体权益,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动力及向种企流动的意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的种业市场秩序,培育一批创新型大型种业集团,提升国际竞争力。

image.png

工人在浙江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蓝城现代植物工厂查看菜苗长势。新华社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在今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立足国内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用种安全的要求更为迫切,对培育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饲、宜机专用优良新品种的要求更高。

国外跨国公司的育种研发,多采取大规模团队协作、专业化分工方式。而我国育种资源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由于掌握的种质资源有限、课题组人力有限,品种组合较少。此外,我国育种人才、种质资源等科技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机制不畅,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体制尚未形成,极大制约了我国育种研发资源要素活力的发挥,阻碍了种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些都是应该切实突破的瓶颈。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