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推动食用菌产业再“裂变” ------陕西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汉中举行
推动食用菌产业再“裂变” ------陕西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汉中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十四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陕西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1月24 日——25日,陕西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美誉的陕西省汉中市召开。
本次研讨会以“依靠科技创新,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主题,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汉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汉中市农业农村局、陕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协办。陕西省各市(区)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同志,各市(区)、重点县(区)食用菌技术推广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员,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新型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代表等18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门“会诊”,集体“把脉”
在24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谭可强在致辞中表示,食用菌是一项集高效、循环、低碳、环保为一体的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优势特色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五大特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较为显著,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为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指导的科技试验站(基地)授牌
汉中市副市长周景祥在致辞中说,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来陕西考察时点赞了“小木耳、大产业”,让着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汉中备受鼓舞、信心十足。此次全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以“依靠科技创新,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主题,汇聚了业内知名专家和食用菌龙头企业,集中研讨“十四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汉中将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把食用菌基地做大、品质做优、产品做精、企业做强、品牌做亮,大力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他还借此机会发出诚挚邀请,“我们热忱欢迎大家来常来汉中走走看看,领略‘丝路原点、汉家发祥地’的历史。”
参会代表现场观摩食用菌成品
开幕式上,为陕西赤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8家省级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站(基地)举行了授牌仪式。此后,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茂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徐怀德教授、浙江省华丹农业微生物资源应用研究院韩省华院长,分别作了《十四五食用菌产业的新机遇和新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与技术创新》《食用菌文化的形成及对产业的作用》的专题报告。这样的“开门见山”与“把脉会诊”,干货十足,与会者听着直呼过瘾。
食用菌经营主体人员现场交流
小小蘑菇,“菇”舞人心
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产业振兴。会议强调,食用菌是一项集高效、循环、低碳、环保为一体的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优势特色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较为显著,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陕西省人工栽植食用菌有40多年的历史,群众种植经验丰富,一直是陕南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实施“3+X”工程,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效益稳步提升,益贫带贫效果明显,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产业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并已形成陕南以干菇为主,关中以鲜食菌为主,渭北(陕北)干鲜结合的三大产区。
截至2019年底,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25.06万吨(鲜品),总产值96.07亿元,居全国27个食用菌生产省市的第13位,较2015年的100万吨、70亿元分别增长25.1%和37.2%,成为三秦大地增速最快的特色产业。
据了解,到2022年,陕西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40万吨,一产产值达到110亿元,新增菌包加工能力6亿袋,新增产品加工能力6万吨以上,产品加工率得到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60万吨,一产产值达到125亿元,新增菌包加工能力10亿袋,新增产品加工能力10万吨。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紧要“关口”。陕西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三个千亿工程,是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之举,食用菌这项农业特色产业有望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参会人员到留坝县惠康公司现场观摩
食用菌产业撑起“致富伞”。会议认为,通过此次研讨交流,有助于科学谋划“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陕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方向,推动食用菌产业再“裂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
参会人员到留坝县留香宜品公司参观交流
本次会议,坚定了陕西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信心,为全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振了精气神,注入了科技活水和改革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