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建设

来源: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交易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5-03-19 阅读次数:12

推进全国统一

粮食大市场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建设是优化粮食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搞好粮食储备调节,确保粮食市场供应不出问题。自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达到了1.4万亿斤,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始终没有变,粮食需求快速增长、粮食进口量居高不下的形势也未发生重大转变,我国粮食供需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统一大市场强调市场融合,就是要利用市场的力量进行要素和粮食资源的调节,完成跨地区甚至跨省的动态调配,加强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这是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过度分散国情下“低成本”的最优粮食安全保障制度选择,本质上有利于提高粮食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加快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建设,对完善粮食市场运行机制、优化粮食资源配置、提高粮食市场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建设是推进深化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与粮食消费大国,粮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是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战略物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粮食流通体制逐渐从统购统销制度向市场化运行体制转变,先后经历了粮食收购环节的价格改革、粮食流通环节改革、从销区逐步放开的购销市场化改革以及全面市场化改革,切实发挥了市场在粮食流通与价格形成中的作用,激发了粮食市场活力,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供给能力,极大满足了人民消费需求。因此,加快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建设是进一步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破除粮食市场制度壁垒、激发粮食市场活力、推进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建设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全面提升粮食供给质量和粮食产业效益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依赖于通过产业组织优化促进产业上下游合作,依赖于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粮食资源整合能力,也依赖于粮食市场竞争机制充分作用以提升粮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在粮食生产分散、区域日益分化的形势下,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着购销市场运行效率不高、粮食产业上下游有效对接不足以及粮食产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建设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全国粮食交易大市场,破除区域壁垒,优化粮食资源流动与配置,提升粮食市场规模效应;有利于促进粮食市场信息传递,切实发挥价格机制在粮食产购储加销衔接以及产销对接中的协调作用,不断提升粮食供需匹配度,实现粮食提质增效;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推动粮食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升粮食生产、粮食加工与粮食流通效率。因此,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建设对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全国统一

粮食大市场建设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和流通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在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粮食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多层次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粮食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已形成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电子交易市场相结合的多层次粮食交易体系;全国粮食市场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粮食流通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物流通道、高标准仓储设施、粮食交易平台等硬件设施逐步升级;粮食市场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国粮食交易大数据平台逐步完善,电子交易市场逐渐成为粮食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市场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市场建设仍可能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粮食市场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粮食市场体系、粮食仓储与物流条件、粮食市场主体发展水平等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二是粮食市场运行机制有待健全,粮食市场竞争机制、利益补偿与激励机制、价格调节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有待加强。三是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制度规范有待加强,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粮食安全保障压力等多重因素约束,粮食市场及其管理制度仍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四是现代粮食市场调控体系有待健全,粮食市场化改革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需求并未降低,如何更好发挥国家粮食交易平台体系宏观调控载体和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更好提升粮食话语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有待加强。

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重制度优势,激发粮食市场发展活力、优化粮食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健全粮食市场统一交易规则、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改善粮食市场条件、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健全统一交易规则:加快全国统一粮食市场交易制度建设

第一,完善统一的粮食市场交易规则。贯彻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通过法律形式明确粮食生产、收储、流通等环节的权责关系,规范市场运作。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的实施,加快制定和完善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建设指引,以及粮食市场统一经营管理条例,确保全国粮食市场交易规则统一。第二,加快粮食市场统一管理制度创新。实行粮食市场“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破除区域壁垒和行政垄断,严禁地方擅自设置市场准入限制。第三,深化粮食市场化改革。深化粮食市场收购制度改革,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资源配置机制。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既要重视国有主渠道建设,也要重视民营粮企的发展,推进粮食市场多元化主体发展,提升粮食市场活力。第四,加强产销区域合作与产销对接。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调节机制,加快推动粮食产销区域合作,促进产销区形成稳定的政府间合作关系与相对灵活的市场合作机制。

(二)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第一,加强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建设顶层设计。加强粮食现货与期货融合发展机制设计、交易市场建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粮食市场体系。第二,加强粮食交易平台建设。加强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区域性粮食交易平台体系建设,形成空间与粮食品种全覆盖的粮食交易平台,畅通粮食市场信息、提高粮食产需信息交换率与对接效率。第三,加强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与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城乡成品粮批发市场建设,发挥好粮食批发市场纽带作用。第四,加强粮食期货市场发展。健全粮食期货市场风险规避机制,创新粮食期货市场交易机制,加强粮食企业期货市场参与能力,提升粮食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与风险分散功能。

(三)改善市场条件:加强粮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市场硬件质量。加快全国性粮食物流大通道建设,推进粮食市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加快现代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支持社会仓储设施与流通能力建设。第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粮食市场建设。通过政策支持与市场化手段,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粮食批发市场、粮食集散市场、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建设,促进粮食产销区域的有效对接。第三,推动粮食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绿色粮食流通模式创新,强化粮食流通中的技术创新,特别是智慧物流、智能仓储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科技提升物流效率。第四,加快粮食产业信息化创新与应用。提升粮食全产业链信息化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粮食仓储、粮食物流、粮食交易等信息互通共享,促进全国性粮食物流大通道建设。

(四)优化市场环境: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是规范粮食市场交易行为、促进产销有效对接、提高粮食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重要举措。第一,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粮食市场监管职责与权限,制定统一的粮食质量标准与经营规范,确保监管有法可依。第二,建立综合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第三,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透明与信息共享,综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高粮食市场监管效率。第四,建立粮食市场信用体系,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粮食市场监管,有效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五)提升市场调控能力: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第一,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体系顶层制度设计。合理界定政策性粮食与经营性粮食边界,不断健全粮食市场调控机制。第二,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全国性粮食信息平台,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粮食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全面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数据采集系统,提升数据收集与整合能力,健全权威数据信息发布机制,提升粮食市场预期管理能力。第三,完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优化粮食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立科学规范、灵活高效的储备吞吐运作和轮换经营制度。第四,加强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粮食市场异常波动与重大事件应急处突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