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种子实现独立自主,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段时间,农业农村部部长表示,要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数据,2019年我国进口农作物种子近7万吨,进口额4.35亿美元,出口额2.11亿美元。近年来,有70多家国际种业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大批洋种子渗透到国内的田间地头。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为例,黄淮海地区种植的玉米主要是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55”品种,东北北部地区种植的玉米种子主要是从德国进口。已有百年种植历史、素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之称的克山县,种植的马铃薯大多都是来自美国的“大西洋”,种植面积3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一半。而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洋种子”所占的份额也有三成之多。我们平时吃的白萝卜,种子大多是韩国进口的,必不可少的辣椒,则来自以色列。以色列的辣椒种子,除了品相好,还能多采一茬,意味着更高的产量。中国进口这么多洋种子,不禁让人担心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这是因为,虽然中国每年大量进口洋种子,但是,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的自给率,还是非常高的。中国的水稻自然不用说,自主研发。袁隆平的“超级水稻”更是在全球推广。玉米和小麦部分依赖进口,但从整体来说,比例相对较小,可以忽略不计。2018年,我国玉米种子需求量为122.6万吨,同期进口的玉米种子数量是391.07吨,玉米进口种子占我国种子需求量的0.03%。2019年,中国蔬菜种子进口2.24亿美元,占进口额的一半以上。中国购买的洋种子,价格可不便宜,多为国内种子的几十倍。例如上文中提到的韩国白萝卜种子,价格是国内的20倍。上个月,俄罗斯就宣布,从今年1月起,要提高葵花籽和油菜籽出口关税税率,从此前的6.5%提高至30%。涨价的理由是,未来几年,中国会进一步加大葵花籽、油菜籽的进口,俄罗斯的葵花籽、油菜籽将占到中国市场的50%。部分农作物对“洋种子”过度依赖,不仅会影响我国的价格主动权和市场话语权,还有“断种”带来的风险。我国从日本进口的西兰花种子,2015年,10万粒包装一袋,每袋3500元,到2016年上涨到6500元,到了今年已经涨到了2万多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忍痛进口,因为西兰花国产种子占比只有5%,剩下的95%都靠进口。如果日本停止出口,中国的西兰花种植将面临灭顶之灾。数据显示,全球种子市场初步预测价值超过600亿美元,而中国就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目前,全球种子市场是拜耳、科迪华(杜邦陶氏的农业部门)的双寡头格局,两家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和大部分核心专利技术。排名第三的先正达,现在是中国公司,却也是中国化工集团耗资430亿美元从瑞士收购而来的。国内4000多家种业公司中,真正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超过100家,上市企业仅有50多家,行业前10名的市场份额仅占7%。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前50强种业企业年研发投入只有15亿元人民币,连原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孟山都公司的七分之一都不到。比如水稻育种,国际种业早已进入分子育种、工厂化育种阶段,我国部分地区仍以常规育种手段为主。靠眼看,凭手摸,花药培养与遗传转化、基因编辑与分子育种等技术应用少。例如胡萝卜、菠菜、长日照洋葱等种子上,国产种子研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只有种子实现独立自主,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